《本草纲目》:“蒟蒻出蜀中,施州亦有之,呼为鬼头,闽中人亦种之。宜树阴下掘坑积粪,春时生苗,至五月移之......经二年者,根大如碗及芋魁,其外理白,味亦麻人。”,“主治痈肿风毒,摩傅肿上。捣碎,以灰汁煮成饼,五味调食,主消渴。”
《罗浮志》:“'深谷中产物如薯芋状,山人得之,剖作四片,入砂盆磨作胶浆,锅煮成膏,待冷则凝结如饼块,一复剖为四片,添水再煮成膏,膏成,照前三煮四煮,乃可食令饱,一芋所煮,可充数十人之腹故称鬼芋。
中国西晋大文学家左思名著《蜀都赋》有魔芋“以灰汁煮即成冻,以苦酒淹食,蜀人珍之。”的记载。很久以前,四川峨眉山的道士,就用魔芋块茎淀粉生产的雪魔芋豆腐,色棕黄,其形酷似多孔海绵,味道鲜美,饶有风味,是峨眉山一珍品。
魔芋含有十六种氨基酸、十种矿物质、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,是既饱口福、又治病健体的食品,可防治多种多种慢性病。
后来,魔芋从中国传到日本,深受喜爱,日本有100多年的魔芋精粉加工史,反而中国真正的魔芋精粉加工只有40多年。